古代战场上如何传达机密情报?不得不说,古人的想象力太丰富了     DATE: 2023-11-29 06:37:13

原标题:古代战场上如何传达机密情报?不得不说,古代古人古人的战场想象力太丰厚了

古代战争中  ,因而通讯落后常用书信传送军机要件 ,上何要是传达是两军对垒或是陷入包围之中 ,这种方法就很不安全。机密因而信使往往被敌人捕捉,情报也有可能叛逃。不得不说一旦出现这种情况 ,象力非但军机尽失,太丰甚至还可能被敌所用 ,古代古人后果不堪设想。战场因此 ,上何古人便发明了很多类似现代密码技术的传达秘密通信方式 。

“阴书”就是机密将所写的书信分解为三封 ,必须三封信合在一起,情报才能了解其内容。发信者将这三封信交给三个信使从不同的道路送出 。万一信使被敌方捉住一两个,也不会泄露军机。

“暗号”就很好理解,也是战前事先约定 ,用一个字或是一句话代表不同的意思 ,这种方式虽然也被采用 ,但在需要传达很多信息的时候往往不便,因此总体而言用得不多。

例如在《岳飞传》中就有记载:“作蜡书……刲股纳书 ,戒勿泄。”又如《钦宗记》“遣蜡书间行出关召兵 ,又约康王即河北守将来援” 。可此可可见,在紧急状况下,连皇帝传信也是要使用保密的蜡书 。

比蜡书更安全且方便 ,而又能传送各种内容的通信方式是类似于密码的“隐语” 。所谓的隐语,就是“军政急难,不可使众知 ,因假物另隐喻之”。这种隐语起源很早,春秋时就已在军事行动中使用。

展开全文

这四十项联络事项的次序平时加以熟记 ,凡作战之前,主将与每个受命出战的将领都要约定好 ,双方以某一首没有重复使用字的五言律诗为“字验”。若有事报告,就随意写成一封书信,将要报告的事的次序 ,对应于该首诗中的第几个字 ,然后在普通书信中的某字旁加一记号即可,主将回复也是如法炮制 。

例如  ,某次出战 ,主将与偏将约定以杜甫的《春望》一诗为“字验” ,仅仅要在该诗的某一个字中加一小点,就能得到具体的指令。这是一种很方便而高度保密的通信手段,这种密码是敌人所无法破解的 。

上述的隐语通信必须事先有所准备,方可使用 。古代有的将领在战场上还借用民间一点儿更为简便的隐语进行秘密联络。例如北宋名将种世衡,他于西夏作战时,在军报上画了一枚枣和一仅仅龟,“枣龟”与“早归”谐音 。这是在双方已有某种默契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简单而适用的秘密通信方式 。

明代时 ,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吸收古人经验的同时,又创造出一种类似现代电码的隐语 。他把汉语中声母和韵母的代表字编成两首歌 ,并按顺序编为号码。军内通信人员进行通信联络时,就按编码进行。为了让通信人员能熟悉掌握 ,戚继光还编了一本《八音字义便览》作为教材 ,专门进行训练 。